目录

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后果

adminer2023年07月30日 14:54:58328

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后果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关于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的相关内容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后果,本文内容概述:我国的法律赋予公民很多权利,公民行使民事权利或者履行民事义务的行为被称为民事法律行为。那么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后果?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有哪些?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有哪些?接下来将由北社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后果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下面请阅读具体详情。

一、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后果

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之后,从行为开始就不发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效力。但是,没有法律效力不等于没有法律后果。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应当承担财产的返还义务、损失赔偿责任和其他的制裁。

(一)返还财产来源

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返还财产分为单方返还和双方返还两种。单方返还,是指仅仅一方向对方返还从对方处获得的财产,一般适用于一方故意违法侵害对方利益的场合,如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双方返还,是指双方各自向对方返还从对方处取得的财产,使财产关系恢复原状,主要适用于当事人各方均无过错的场合,包括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重大误解、不合法定形式等情况。

(二)赔偿损失

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除了发生返还财产的法律后果外,如果没有过错的一方受到了损失,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规定表明我国法律在处理因民事行为无效或者被撤销所引起的损失赔偿问题时,所采取的是过失责任原则。

(三)追缴财产

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此处所谓“双方取得的财产”,应当包括双方已经取得的和约定取得的财产。追缴财产与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不同,这种制裁形式兼具有惩罚和补偿双重性质。一方面,通过追缴财产,使不法行为人受到经济上的惩罚;另一方面,将追缴的财产转归国家、集体和第三人,使他们得到补偿。在追缴财产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存在返还财产的义务,但是除了被追缴财产以外的损失,应当由双方按过错程度予以分担。

(四)其他制裁

在处理无效民事行为的案件,采用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罚款、拘留、对法定代表人给予行政处分、罚款等制裁方式。

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 恢复原状。恢复原状是指恢复到无效民事行为发生之前的状态,借以消除无效民事行为所造成的不应有的后果。

依照恢复原状的要求,如果民事行为规定的义务尚未履行时,则因该项民事行为无效而不再履行。

赔偿损失。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变更被撤销后,“有过错的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有哪些

(一)单方面或多方面法律行为

这种分类的根据是当事人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的不同条件。

1、单方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研究图册

单方法律行为又称“单独行为”,是指基于一个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即只要一个当事人单方面作出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即可成立并引起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如遗嘱行为,只须遗嘱人作出处分其死后遗产的意思表示,遗嘱即可成立并在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的还有委托授权行为、民事权利(如继承权)的接受或者放弃、捐助行为、免除他人债务的行为等。

单方法律行为有以下特点:

(1)单方法律行为依当事人单方面意思表示即可成立。但基于各种单方法律行为的不同性质,当事人的单方意思表示有时不必向特定的相对人作出(如设立遗嘱的意思表示无须向继承人或其他人作出即可成立);有时却依法必须向特定的相对人作出方可成立(如债权人免除债务人所承担的债务的行为,尽管不需要经过债务人的同意,但免除其债务的意思表示必须向债务人作出,才能发生债务免除的效果;同样,放弃继承权的意思表示,也必须向其他继承人作出,才能发生继承权放弃的效果)。在民法的传统理论上,无须向特定相对人作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单方法律行为称为“无相对人的单独行为”;必须向特定相对人作出意思表示才能成立的单方法律行为称为“有相对人的单独行为”。

(2)由于单方法律行为无须他人同意即可成立,所以,单方法律行为通常只能为他人设定权利而不能单纯为他人设定义务,即单方法律行为一般都是给予他人以某种利益(如遗嘱行为系为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设定权利),或对他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某种直接影响(如代理权的撤回、无权代理的承认等)。 

(3)由于单方法律行为根据当事人单方意思表示而成立,所以,也可根据当事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而发生变更或撤销。例如,遗嘱人设立遗嘱后,可以随时变更遗嘱内容甚至撤销已经设立的遗嘱;被代理人向代理人进行委托授权后,可以随时变更授权内容甚至撤销代理权。但某些单方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即发生某种法律效果,行为人依法不得对行为进行变更或者撤销。例如,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意思表示一旦作出,即发生继承权消灭的效果;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的承认的意思表示一旦作出,即发生该行为有效的法律后果。对此,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和监护人的承认行为即不得变更,也不得撤销。  

2、双方及多方法律行为

双方及多方法律行为是基于双方或者三方以上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与单方法律行为不同,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中必须包含两个以上一致的意思表示。事实上,双方及多方法律行为指的就是各种合同行为。例如,作为双方法律行为,买卖合同行为必须是买卖双方协商一致才能成立;作为多方法律行为,三个以上当事人订立合伙合同,必须经有关的多方当事人协商一致才能成立。

由于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必须由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共同协商才能成立,所以,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的变更或者解除,除法律有特别规定之外,也必须经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协商一致。

传统民法理论将双方及多方法律行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所谓“契约行为”,指基于双方“对立”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这里的“对立”,指双方当事人通过民事法律行为所追求的利益或目的不同(如买卖行为中,买受人的目的是取得货物,出卖人的目的是取得价款)。大多数双方法律行为都是契约行为;二是“合同行为”,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平行”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所谓“平行”,指各方当事人追求的利益或目的都是一致的。如合伙合同中,各个合伙人订立合伙合同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合伙经营而获得利益。

中国民法未采用“契约”的概念,而是将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统称为“合同行为”

(二)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  

这种分类是根据双方法律行为中,当事人双方是否均取得一定的利益而划分的。由于单方法律行为实际上只存在一方当事人,无所谓与相对方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对价”,所以,单方法律行为不存在有偿及无偿的问题。

1、有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是指一方获得某种利益时,必须向他方付出相应的代价的法律行为。如买卖行为中,买受人获得出卖物,必须向出卖人支付价款;而出卖人获得价款,必须向买受人交付货物。即有偿法律行为中,当事人双方必须“互为给付”。所以,有偿法律行为又被称为“有对价关系”的法律行为。 应当注意的是,民法上的“有偿”,是指双方存在利益上的交换事实,但不是指双方通过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获得的利益绝对相等(例如,出卖人基于某种考虑,愿意将价值100元的物品以80元出卖给买受人。这种关系,也具有有偿性质)。同时,所谓“有偿”,也不一定绝对是指支付金钱,也可以表现为提供劳务、完成工作等。由于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主要是商品关系,所以,绝大多数民事法律行为都具备有偿性质。

2、无偿法律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指一方当事人单纯获得某种利益而无须支付任何代价。也就是说,无偿法律行为中,不存在“对价关系”。如赠与行为中,受赠人仅获得赠与物而无须付出任何代价。属于无偿法律行为的还有借用行为、无息借贷行为、无偿保管行为等。

(三)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  

这种分类根据的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以一方向另一方交付实物为条件。所以,它也不适用于单方法律行为。

1、诺成性法律行为

诺成性法律行为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亦即只要双方达成协议,民事法律行为即可成立并发生效力,至于交付实物,是履行义务的问题,不影响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如买卖合同行为,只要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合同即告成立,双方即根据合同享有权利及承担义务,而出卖人交付货物及买受人支付货款,是依合同的约定对各自义务的履行。绝大多数民事法律行为都是诺成性法律行为。 

2、实践性法律行为

实践性法律行为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之后,必须一方向另一方交付实物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即双方达成协议时,民事法律行为尚未成立,对双方不能产生约束力。一旦交付实物,民事法律行为即告成立。无偿法律行为一般属于实践性法律行为,如借用、无偿借贷、无偿保管、无偿运输等行为。但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赠与合同属于诺成性法律行为。 

诺成性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在双方达成协议之后,一方于交付实物前反悔而为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  

这种分类根据的是民事法律行为应否采用法定形式。

要式法律行为是指应当按法律规定的方式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即如果法律对某些民事法律行为在方式上作了特别规定,则这些民事法律行为如果不采用法定方式,就有可能不能有效成立。如我国继承法对当事人设立遗嘱的方式作了特别规定,如果遗嘱人未按法定方式设立遗嘱(如采用录音方式设立遗嘱而无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则遗嘱行为无效。 

不要式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成立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即当事人在意思表示方式的选择上,不受法律的特别限制。例如,一般的买卖行为,当事人既可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  

(五)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  

这种分类根据的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法律行为的相互地位。

主法律行为是指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民事法律行为中,能够独立存在的民事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是依附于主法律行为的存在而存在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甲向乙借款1万元,由丙作保证人。此例中,存在两个民事法律行为:一个是甲与乙之间的借贷合同行为,另一个是丙与乙之间的保证合同行为。保证合同行为的存在依附于借贷合同的存在(如果没有借贷合同,就不可能存在保证合同)。因此,借贷合同行为是主法律行为,保证合同行为是从法律行为。

从法律行为随主法律行为的成立而成立,随主法律行为的消灭而消灭。主法律行为的变更或者撤销,都会影响从法律行为的效力。

三、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有哪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也就是自然人可以以自己的行为为民事活动负责任。按照年龄和精神状况,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大类。

(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1.条件

年满18周岁,精神状况良好的自然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以19岁读大二的张三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7岁工厂打工为生的张三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行为效力

对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除非法律规定需要满足其他特定条件的。所以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作的行为没有其他效力和条件瑕疵的,行为是有效的。例如,17岁工厂打工为生的张三花5000块钱买了一台液晶电视,那么该行为效力如何?答案是效力有效,原因是17岁的张三已经有了自己的劳动收入,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作的行为效力有效。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1.条件

年龄已满8周岁,未满18周岁;精神状态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么30岁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张三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6岁继承姨妈10万元财产的李四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还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答案是应该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原因是16岁的李四所得财产是赠与所得并非是自己的劳动收入。

2.行为效力

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效力,需要分情形进行考虑。作出的行为与年龄智力状况相符的,行为有效;与年龄智力状态不相符的,行为效力待定,需要等待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法定代理人追认,则行为有效,若不追认,则行为无效;作出的如果是纯获利益的行为,则行为有效,例如纯获利益、接受赠与和遗产继承,不需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付出任何对价,可以由其自己进行决定,该行为有效。那么15岁的孩子张三去书店买了50块钱的辅导资料,效力如何?答案是有效,因为和年龄智力状况相符。那么如果是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买了两套房产,合同效力如何?对于超出其年龄、智力状况的行为需要等待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如果15岁的孩子接受了姨妈赠与的10万块钱,则该接受行为有效,因为属于纯获利益的行为,可以自己独立实施。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

1.条件

年龄不满8周岁;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以5岁的张三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李四也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效力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实施民事活动,所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效力产生疑问时,应属于无效,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所以7岁的孩子去买50块钱的玩具,效力如何?答案是该行为属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如果被确认无效,那么其先前行为通常也是无效的,不会具有法律效力,也不会产生法律责任。以上便是北社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后果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可以咨询北社网的律师。

  关于《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后果》全部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解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二条 法律问题可以关注北社网法律咨询频道,第一时间解答民事法律行为相关法律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社网原创或收集发布,转载自互联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beishe.com/law/10535.html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